6月5日-6月10日,西藏藏族自治区民政厅开展农村社区试点建设评估工作,基地主任陈荣卓教授、费雪莱博士后受邀参加此次评估工作,民政厅基政处索郎洛果处长等一行领导全程参与,对达孜县、墨竹工卡县、堆龙德庆区、山南市等试点进行测评。评估工作主要采取审查上报材料、召开专题报告会、实地走访及抽样调查等方式开展。

刚到拉萨,就直接来到布达拉宫前,穿过大道,在广场眺望这座高达150米的雄伟宫殿,就像在瞻仰一位历经风霜的百岁老人,他穿上了新衣,但慈颜依然。这就是拉萨,就是西藏。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时期。十七世纪五世达赖喇嘛时期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住锡地和正教和一的中心。主体建筑分白宫和红宫,主楼13层,高、703米,由寝宫;佛殿;灵塔殿;僧舍组成。宫内珍藏大量佛像;壁画;经典等文物,这一民族文化艺术瑰宝,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就到了神往的“天堂”。
第一站:达孜县

今天是我们到达拉萨开展工作第一天,在西藏自治区民政厅索郎洛果处长的带领,以及拉萨市民政局局长等相关领导的陪同下,我们伴着清晨出发,驱车一个多小时到达拉萨市达孜县民政局,由于西藏的地域特点,各地方单位间的距离较远,因此可想而之在此地区开展农村社区工作是很不容易的。接着我们在县民政局会议室听取了达孜县县长毛奇、民政局局长袁白勇的报告以及县政府其他相关工作部门的工作总结,其中包括组织部、县委办、县政府办等。座谈会期间,我们与相关部门领导及工作人员就达孜县农村社区建设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深入探讨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最后陈荣卓教授结合自己多年农村社区建设研究的经验,主要围绕如何结合藏区特色与自身特点开展社区建设工作,从而体现本区民族文化的特色,作了精彩发言,直击达孜县农村社区所面临的问题,赢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与掌声。


下午在相关领导陪同下,我们继续实地走访了达孜县农村社区具有藏区特色的农村社区——白纳村和尊木采村。从村书记及村委会主任喜悦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殷切渴望,虽然自然条件艰苦,但他们还是克服困难开展社区工作,并且渴望得到指导和支持。在白纳村,藏族书记亲切地拉着陈教授的手,用藏语委托翻译介绍本村社区建设基本情况,并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认真听取陈教授的看法与建议。
第二站:墨竹工卡县

西藏的天空依旧湛蓝,阳光还是那么灿烂。身体开始有了稍许高原反应,但并没有影响我们对新一天工作的期待。今天依旧是清晨出发,经过近40分钟车程,我们来到拉萨墨竹工卡县民政局。县委、县政府以及各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均参与此次会议。简单寒暄之后,开始了正式的讨论会。与其说是讨论会不如说是座谈会,在轻松的氛围下,大家根据各自的职责叙述了各部门针对该县的农村社区建设应该如何开展工作。该县是拉萨市的矿业大县,包括两个大型企业——华泰龙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和巨龙铜业。针对该县特点,结合该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陈荣卓教授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企业与村民间利益协调问题,如本地区村民的搬迁安置、异地务工人员的安置问题等。二是企业生产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协调问题,不仅建设卫生良好,村容整洁的社区,还要具有前瞻性,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下午,我们走访了该县的甲玛乡孜孜荣村,实地考察了其农村社区。陈教授尤其关心企业与村两委以及村民间三方关系的协调问题,在听取了村党委书记的详细介绍之后,陈教授意犹未尽,要求深入该村大型企业华泰隆矿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一线进行了解。下午的考察过程中,社区内干净且具有藏区特色的安置房、生产一线轰隆声,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在该地区农村社区建设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但遗憾的是该区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较为薄弱。历史上,该区曾是松赞干布的出生地,但这一文化资源未被开发和利用。
第三站:堆龙德庆区

拉萨的太阳总是那么热情,伴随着清晨的阳光,在民政厅索郎洛果处长,以及拉萨市民政局各位领导的陪同下,我们早早的来到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评估工作。首先我们在区民政局会议室听取了个相关部门的工作介绍,主题主要围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同时各干部与相关工作人员针对农村社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进行了深入交流。陈荣卓教授认为,该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在城镇化的过渡中展开,针对村集体经济创新工作机制可以进一步完善。另外,该区还存在一些纯牧民,所以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因此如何结合本区特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随后,我们来到了该区具有典型特色的东嘎村和乃琼村进行走访。农村社区评估工作须在走访中进行的,在不断的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评估团队在无通知的前提下深入到农村家庭中去进行实地了解,不仅了解了当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的真实情况,同时也对该区风土人情有了进一步的体验和感受。期间,评估团队与民政部下派驻西藏民政厅厅长的调研小组偶遇,在共进午餐的轻松友好氛围中,双方团队对彼此的工作进行了交流,并表达了彼此间合作,共同推进西藏自治区民生工作的意愿。
第四站:山南市

今天已经我们来到西藏的第六天,身体上的疲惫伴随着轻微的高原感应,不适感尤为明显,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工作热情,尤其这些天接触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区的援藏干部和工作人员,他们身上的奉献精神在无形之中鼓舞着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是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的山南地区。一早出发,驱车近三个小时,在11点左右到达山南地区民政局,正值中午我们顾不得舟车劳顿和饥饿,也为了不辜负区领导和各位工作人员的等待,开始了新一轮的工作。在会议室,我们耐心听取了该区区长、及区民政局局长的工作报告,以及该区所辖泽当镇镇长和泽当社区村委会主任的社区建设工作介绍。我们了解到该区的农村社区工作是在该区城镇化背景下进行的,可以说是一个半城镇化半农村的社区。陈教授一针见血的指出,该区当前的工作重点在于保证城镇化进程顺利进行的同时又要保证农民享受应有的政策,并且也对该地区利用农村集体经济带动失地农民就业的做法给予了评价。可以说该区的农村社区建设是较为健全且具有特色的。

此外,评估团队还考察了赞堂社区,因为是临时决定,下午到达赞堂社区,村委会工作人员并未显得局促和忙碌,来到会议室我们看到许多资料整齐的摆放在桌面上,陈教授随手翻看,看到他们的定期整理和发布的工作简报时,感到十分兴奋,因为这是在全国其他社区所少见的。在乡间走访之时,我们可以看到村民家门口都挂着“十星模范户”的评比项目,这体现出了村两委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的智慧和心血,值得称赞和肯定。据介绍,该社区有一座白塔,每年来朝圣的游客络绎不绝,该村利用文化优势,开发旅游产业办村集体经济,开起了农家乐,一到旅游旺季吸引了不少游客,纯利润可达到8万元左右,这些工作成果都给我们留下的深刻的印象,感叹在藏族自治区在广大藏族干部与汉族干部的带领下,农村社区建设同样可以红火而不失特色。
山南地区作为西藏文化的发源地,有很多地理特色和人文特点。在准备离开之际,驻村工作队的年轻干部介绍了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具有优秀的红色传统。陈教授听罢,立刻来了兴致,认为如此之地一定值得一看。于是我们又在不经意间,决定了下一个目的地。正如民政厅索郎处长所说,“我们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不忘初心,才能明白工作的意义。
这一切都是如此得纯洁,这是一个最接近天的地方,有着千百年盘旋的神秘。蓝天,白云,西藏孕育了世世代代的藏族牧民,也造就了这独特的异地风情。千山之巅,万水之源,有着传统的文化信仰。接下来的农村社区工作开展为古老高原上的牧民带来的生机和活力的同时要留住浓郁的雪域风味和纯朴而真切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