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至14日,这是基地团队到江海驻点工作的第三周,有关工作都在有序进行着。
9月11日下午,为进一步了解社工机构的运营模式,更科学合理地制定《江海区“三社联动”工作指引》,工作组与晨光社工机构的总干事(驻江海区负责人)开展了座谈,了解晨光社工机构目前主要开展的服务项目类型、项目服务方法、项目策划和运营,以及结项后如何保持项目服务的持续性等相关工作。晨光社工机构于2011年9月27日成立,是江门市第二家、江海区第一家社工机构,主要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残疾人服务、困境儿童服务、社区矫正人员服务、复退伍军人服务、禁毒服务、婚姻家庭心理咨询服务、长者饭堂、感觉统合训练、赴港定居服务等17项服务,服务方式以个案社工服务为主。

▲江海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工作研讨会
9月12日下午,工作组参加了江海区建设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工作研讨会。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江海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朱辉荣,区委常委、社会事务局局长邹德昌,区办公室、政法委、社会事务局、各街道分管领导以及各试点村(社区)书记或主任参加了会议。会上,朱辉荣书记指出,加强实验区建设工作要从8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重视,各街道党工委统要将实验区建设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二是加强统筹,各试点村(社区)列出问题清单,每半个月报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区、街道要形成问题流转机制,加快基层问题的处理效率。三是点对点服务,各试点村(社区)要逐户开展调查,精准把握居民的需求和意愿。四是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方法,引入社会组织、建设议事机构共同解决村(社区)问题。五是充分借力,加强对乡贤参与的重视,发动有威望、有影响力、有资源的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六是加强责任捆绑,各试点村(社区)要积极向乡村振兴挂点区领导汇报工作情况,让实验区建设与乡村振兴工作融合开展。七是营造创建氛围,加强宣传发动,加强经验材料、工作成果材料的编写工作。八是街道财政资金要适当向社区治理工作倾斜,做好实验区建设资金测算工作。邹德昌常委就进一步做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强调三点意见:一是把握重点,按照任务推进表开展工作,保证重点工作按计划实施;二是加强领导,各街道要有领导小组、有实施方案,各试点要根据实际制定一村一品工作方案;三是总结提炼现有经验,区直部门、各街道要协助各试点把现有的工作亮点提炼出来,形成经验材料,为实验区的制度建设作重要参考。
9月13日,工作组在外海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邓文璋的组织带领下开展深度调研。通过实地察看、座谈交流、听取汇报等方式,先后走访了外海街道麻三村和沙津横社区。

▲麻三村公共服务站
9月13日上午,工作组在麻三村调研。麻三村村委书记邬连旺汇报了2018年下半年至2020年的工作计划,主要涉及面食一条街、“四季花海”旅游项目、“读书廊”、智能公厕、医养大楼、长者饭堂等8项硬件及文化方面的建设,同时也提出了在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尤其是厂房的消防不过关问题。工作组对麻三村的协商议事、志愿服务、村规民约、社会组织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下一步,麻三村会进一步发挥头雁效应,强化党组织与党员的管理,带头做好乡村治理。

▲沙津横社区公共服务站
下午,工作组来到沙津横社区。沙津横社区是一个“村改居”社区,但它仍然有着一定体量的集体经济(1200万元/年),村民也是股民,每年享有相应的分红。一方面,街道的党校设在社区公共服务站大楼里;另一方面,同善社工机构进驻在此,故而党建引领、服务集中、功能齐全是它最大的优势。但是如何提升党员的凝聚力、如何将政府需求和群众需求融合起来,如何将社工服务跳出办活动的层面、如何探索除个案服务以外其它的工作方法、如何定位社工的角色等问题亟待解决。此外,还要进一步挖掘沙津横社区的文化特色,例如“水”文化、“海”岸线特色、“渔”文化、西江文化等。

▲江翠社区街道
9月14日上午,工作组在区委常委、社会事务局局长邹德昌、副局长陈颖玲的带领下实地走访江南街道江翠社区。江翠社区环境优美、生活便利,有2个文体广场,是广东省首批立法联系单位,同时也组建了江海区首支志愿楼长服务队,近年来致力于打造“江翠法治长廊”,打响了“法治社区”这一品牌。

▲江海区儿童福利指导中心
随后,工作组与社会事务局副局长陈颖玲到江海区儿童福利指导中心参观,考察了解江海区适度普惠型儿童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和“共圆困境儿童之梦,共筑爱心之区”大爱慈善捐款+义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