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博士驻点协助秭归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六)

张改琴
7月1日至7月5日是基地博士张改琴驻点秭归协助工作的第六周,这周主要陪同湖北大学政法学院方晓蓉教授带领的社会实践团队调研“幸福村落”建设情况。

7月1日至7月5日是基地博士张改琴驻点秭归协助工作的第六周,这周主要陪同湖北大学政法学院方晓蓉教授带领的社会实践团队调研“幸福村落”建设情况。

1日上午,调研团队与民政局党组成员、工会主席李林修座谈,李主席结合多年来基层实践的经验从“幸福村落”创建的历史缘由、现存困境、特色做法进行了全面介绍。据介绍,秭归“幸福村落”建设最初开始于杨林桥镇的“凤凰岭事件”,由此也开创了“农村社区”的提法。自2012年全县正式开始试点到现在,“幸福村落”建设进行不断的修正和调整,将村落理事会由村委会下沉至村落一级、“一长八员”调整为“两长八员”、“九个得到”目标调整为“十个得到”目标,增加“文化得到传承”等,同时县直管部门的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幸福村落”的内涵,如县委宣传部实施的“六小”文化建设、县政协推广的“村落夜话”、民政局举办的“公益创投”以及县政府今年实施的“两项机制”(公益事业的管护和激励机制)等为“幸福村落”创建提供了具体抓手。最后李主席结合各乡镇治理特色推荐茅坪镇的陈家坝村、郭家坝镇的王家岭村、百日场村、九畹溪的周坪村、屈原镇的屈原村、北峰村、水田坝乡的王家桥村供调研团队实地参观学习。

▲座谈会现场

按照调研组需求,分两队进行。驻点博士带领其中一队先后到达茅坪镇的陈家坝村、屈原镇的屈原村、北峰村、九畹溪的周坪村进行实地走访。对于陈家坝村和周坪村已是二次调研,在以往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加深认识。陈家坝村傅书记就村落治理的来龙去脉进行详细的解说,他认为“幸福村落”创建至今逐步解决了治理鞭长莫及、自治难以开展、服务与管理的脱节、群众难以调动、志愿人员不固定等自治难题。在村“两委”的带领下不仅完成精细治理单元、成立村落理事会等规定动作,还探索成立“小村落∙大能量”自治联盟,从环境卫生入手成立蓝天绿地团队,为关爱留守老人成立夕阳红志愿团队,为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成立党旗飘飘联合会,同时规划到2020年建立公管卫士、文明乡风两支志愿队伍,由此通过5支志愿队伍彻底解决村内的管理事务,实现村落自运行、村民自服务。而周坪村因2019年才开始试点运行,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在与村民的深度访谈中深知此项工作的开展仍需继续加大力度,转变村干部的思想观念,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陈家坝村村规民约

屈原镇的屈原村属于县政府办的帮扶范围,有两名县政府办工作人员驻村。现以“村—社区—村落”的架构运行,分4个社区,12个村落,于2018年开始“幸福村落”建设。因是屈原故里,村“两委”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各类活动传承屈原文化精神。目前村规民约已被选为民政部100个优秀村规民约,为扩大村规民约对村民的潜移默化的约束作用,村里积极举办背诵村规民约的活动,并以物质奖励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同时村规民约被印制成年画贴在各家各户的家里。

▲屈原村活动广场

相邻的北峰村自2018年来以“幸福村落”建设为抓手,在公益事业的管护上努力探索实用有效的机制和模式。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北峰村坚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村落水资源、供水设施、用户分布等因素,合理调配水资源、划分管水区域、确定管水员,实现供水设施的互联互通、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对于道路的管护,村“两委”结合“三清一改”工作,开展季度洁村活动,主线公路实行专人管护、分段管理,支线公路分段到人,对责任路段清沟、扫路、割草,管护责任人定期开展督查检查;对于垃圾处理,村“两委”倡导垃圾分类(饲料、燃料、肥料和不可用垃圾),不可用垃圾由村落保洁员收集处理,由村委会组织村民制定垃圾清运机制和收费标准,签订协议共同执行。此外,北峰村里有全县最大的居民点,共28户,划为一个村落,为了能保障其生存,县帮扶单位、驻村书记和村干部协商制定方案,通过发展制作鞋、刺绣等手工业给他们带来收入。

▲北峰村永定坡居民点村落公示栏

此次深入走访调研不仅加深对“幸福村落”创建的认知,而且也感受到部分群众与村落治理之间的阻力,“幸福”路漫漫,自当上下求索。

标 签
基地博士驻点协助秭归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六)
责任编辑: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