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卓教授一行赴江门市江海区调研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工作

刘亚楠
11月16日,基地主任陈荣卓教授、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唐鸣教授会同民政部乡镇论坛续慧杰副社长、民政部基层司孙宝印主任、广东省民政厅基层处刘德华副处长、罗国禧主任一行6人组成专家调研组,到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调研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工作。

11月16日,基地主任陈荣卓教授、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唐鸣教授会同民政部乡镇论坛续慧杰副社长、民政部基层司孙宝印主任、广东省民政厅基层处刘德华副处长、罗国禧主任一行6人组成专家调研组,到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调研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工作,江门市江海区在2017年被民政部确认为48个全国首批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之一。

专家组一行先后前往江海区江南街道江翠社区、礼乐街道英南村、外海街道沙津横、直冲村进行实地考察。

社区创新小案例:

案例一:江翠社区位于旧城区,为了有效应对社区居民多样化的管理服务需求,该社区党委、居民委员会充分发挥社区枢纽平台作用,积极探索“1+2+N”治理模式。即“1”是加强设施载体建设,推进社区服务体系集约化发展,创建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社工服务、志愿综合体;“2”是加强组织载体建设,创新成立了“居民议事委员会”、“居民志愿服务委员会”,开展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的社区自治;“N”是推进治理工作项目化,建立“群众点菜、社区搭台、组织参与”的运行模式,开展党员义工服务、志愿楼长、430课堂等多种特色服务。

案例二:英南村充分发挥党总支的组织引领作用,把“党建+公益慈善”打造成英南村的党建品牌。支部组织党员干部走访发动村内企业老板、热心村民参与,成立了英南村慈善联谊会,撬动社会爱心力量开展精准扶贫、助残助学等活动。深化“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结对帮扶行动,2016年以来精准帮扶3户低保家庭实现脱贫,今年继续组织发动慈善会会员、致富带头人、党员干部与14个低保家庭结成对子。在社区党总支的多方努力之下,筹集资金兴建了农村幸福院。

案例三:沙津横社区积极与社工机构联动,通过“三社联动”在社区内开展多元化的社区服务,调动社区参与自治的积极性。最近一段时间登革热问题较为严峻,但社区居民长期以来难以形成良好的自我防护习惯,沙津横社区为了调动居民自我防御的积极性,便组织了村民代表和社工共同开展探讨如何应付登革热问题的小组工作会议。借助社工的专业力量,在会议上帮助社区形成了定期走访、定期灭蚊、居民宣传等行动共识,并帮助村民制定了预防登革热的村规民约,通过村规民约的形式让居民学会如何预防登革热,努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局面。

案例四:直冲村创新协商制度,强化议事决策机制,全面实行“四议两公开”。村里的重要决定必须经过村两委班子会议提议、村两委扩大会议商议、党员和村民代表联席会议审议和表决,并将决议结果和实施结果公开,使党员和代表真正成为宣传贯彻方针政策、沟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党员、代表共同参与、集体研究、民主决策是村重大事项决策的几大重要环节,民主协商制度使得直冲村政策的实施从以往的“独角戏”转为“大合唱”。

▲静谧的社区

16日下午在区政府会议室召开全国社区治理实验区研讨会。参与此次研讨会的有专家组成员、江海区区委常委(社会事务局局长)邹德昌、副局长陈颖玲、各街道代表、社区工作者、社工机构代表及其他基层工作同志。此次会议主要以专家把脉、聚焦问题、改善提升为主旨。会上首先由外海、礼乐、江南三个街道的相关负责同志就各街道农村实验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介绍。其次,江海区社会事务局局长就江海区实验区建设总体情况进行介绍。最后,专家组成员针对江海区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工作整体情况,以及区、街两级政府部门的同志提出的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会诊”。

其中,唐鸣教授指出,江海区社区慈善联谊会、江南街道的街长制、志愿楼长的特色探索具有可深挖的实践意义,可以进一步完善。其中对于志愿楼长制这项探索,可以由社区“两委”牵头这项工作,把有积极性、有意愿的居民组织发动起来。并且从三个方面对江海区进一步推进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工作提出期许和建议。一是提出了“三个多”,即多思考、多讨论、多商量。针对实验区工作中的问题要勇于提出,进行思考、讨论、商量。其中问的题要是本地农村社区治理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也是居民的实际需求,以此为依据明确具体工作措施。二是实验区工作要有“三个突出”,突出农村实验区的农村特色;突出工作的实验性质,勇于探索;突出工作重点,围绕实验区“三社联动”主题,进行深度挖掘和探索。总而言之,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开动脑筋、进一步突出实验意义。并指出要加强乡村的整体规划,更要从村民最切身的利益需求入手推进工作。

民政部基层司孙宝印主任从民政部开展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创建工作的背景、目的、原则进行了说明。并对江海区基层工作同志普遍反映的“群众参与度低”问题进行了回应。他指出,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要顺着问题找原因,随着个人对组织的依附性进一步降低,社区干部的权威性也在减弱,这是社区群众参与度低的经济社会大背景,而这一问题也是全国普遍性问题。同时他也指出村民参与度低存在不同情况,如村干部策划的村级活动与村民无利益牵涉,从而村民对此漠不关心,村干部专权、村民没有发言权导致村民参与热情低,村级组织的活动与村民具有一定的利益关联性但村民参与率依然低等问题。并针对这一问题介绍了浙江宁海探索积分兑换活动引导村民参与的创新案例。

▲全国社区治理实验区研讨会现场

随后,基地主任陈荣卓教授对江海区实验区创建工作中存在的如何聚焦主题、助力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从当前江海区实验工作实施方案来看,并未脱离实验主旨,但要体现“三社联动”这一实验主线,接下来还需围绕这一主题从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的角度,进一步进行制度创新、组织建设和运行机制的探索。并关于进一步推进实验区工作提出四点看法:一是以乡带城,突出农村特色。江海区实验区建设要在“农”字上下功夫。江海区正处在城镇化进程中,很多社区已具有现代特色,但同时又保留有集体经济。因此,在实验区创建过程中通过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推动乡村社会发展;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带动乡村治理。而这正是江海区农村社区治理优势所在,可以进一步探索。二是以服务促治理,实现共治。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工作不仅仅是政府单项如何做好公共服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服务带动多主体共治,治理和服务要同步重视。因此在接下来的“三社联动”探索中,区政府在购买、考核评价社工机构的服务的时候,不单是要购买“专项服务”,评价社工机构提供个案服务的能力。而且还要购买孵化服务,提升社工机构培育自治力量的能力。借助专业社工的力量孵化和培育本土的社区社会组织、带动居民参与、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三是培育自组织,推动共建。目前城市社区像楼栋长、志愿委员会等一些自组织有一定的发展,但在江海区农村社区的自组织还比较是缺乏,需要进一步推动社区“两委”+自组织建设。四是突出过程治理,提升村民参与度。社区主要发挥平台作用,政府主要发挥指导作用。要突出过程治理、程序民主,不能什么工作都政府提供建设模板、建设标准。要交由村民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务,让村民有参与感,才会提升村民参与的意愿和积极性。以村规民约为例,要让每个村自己制定自己的村规民约,体现和尊重每个村的发展实际和村民自身关注的重点,不能铁板一块、搞规范化建设。

最后,民政部乡镇论坛续慧杰副社长进行总结发言。她从此次调研的感受、问题解答、民政部部长讲话内容三个方面进行了发言。首先她指出对于江海区推进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的工作有几点让自己印象深刻,分别是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创新、精细化服务、文化自信、党建引领。其次针对村民参与度低的问题,她认为一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和为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推进城乡融合不是要把农村建成城市,而是要尊重农村发展现实,不断推进“两公”(公共设施与公共服务)服务资源下农村。二是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的工作一定要与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结合起来。其中文化、乡风文明也是推进农村社区治理的一个切入点。社区是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是社区的最小单元,因此家风文化也是很重要的推进村民参与的动力之源。三是重视“软服务”的提升。除了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站的行政性服务,还要重视像精神、卫生、教育等软性公共服务。四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一切工作的初心,实验区工作推进也要时刻不忘这一初心。最后,她分享了民政部部长黄树贤在民政部理论中心组关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的专题学习会上的总结:一是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的基础,一定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引领作用,因为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是一切工作的指导性纲领;二是社会治理的中心落到基层,一定要落到社区的每一个家庭;三是基层工作一定要坚持着力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四是要把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和谐家园;五是要坚持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六是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众人商量;七是基层干部是加强基层工作的关键,要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八是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标 签
陈荣卓教授一行赴江门市江海区调研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工作
责任编辑: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