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把握“村改居”契机 解决棘手问题

近年来,福建省厦门市市委、市政府将“村改居”社区治理工作作为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重点,着力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顶层设计理念,创新管理机制,有效统筹各方资源力量,积极构建“一核多元、...

近年来,福建省厦门市市委、市政府将“村改居”社区治理工作作为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重点,着力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顶层设计理念,创新管理机制,有效统筹各方资源力量,积极构建“一核多元、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社区治理体系。目前,厦门市“村改居”社区数量最多的区是翔安区,有“村改居”社区76 个,占该区村(居)总数的63.9%。笔者以翔安区为例,探讨如何加强“村改居”社区治理工作。

近些年“村改居”社区治理经过各方长期努力,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但在部分社区深入调研中也发现了“村改居”社区治理中存在一些十分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遇到的瓶颈如下:

主管部门责任不明,合作有限。一是治理主体责任部门感觉责任无限,压力重重,难以应对。社会治理是一个多方合力共治的系统工程,目前社会治理更多集中于基层社区治理,而基层治理由哪个部门负责,大家理所应当认定就是民政部门,但事实是基层治理的内容丰富、工程庞大,绝非民政一个部门就可以应对,民政部门在基层社区治理过程中只是其中一环,而各部门之间的联合协作机制不明,民政部门就变得压力重重。

二是责任不明。基层社区治理包括环境、安全、服务、制度、文化等全方位治理,不同治理内容的主管单位之间责任不明确,存在各主体之间互相推诿、责任不明的混乱局面。

三是系统治理需要多部门的共同参与及合作,单部门的职责权限和专业能力方面均十分有限,在具体实施、调动资源、安排人员等方面都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而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意识薄弱,合作平台支持有限,合作困难重重。

居民及社会组织的参与意识弱,缺乏能动性。“村改居”社区的居民大多对城市社区的运作模式和参与体系存在不适和排斥。许多城市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尚且有限,“村改居”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就更薄弱了。

如何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十分重要。究其原因,一是社区的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服务水平不高、服务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居民多元化、多层次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进而影响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居民自治的机制未能很好地贯彻落实,居民代表会议制度、社区事务监督小组、社区共驻共建理事会的发展缺乏有效性和规范性。

“村改居”重形式轻投入。目前“村改居”社区,虽然农村社区的环境朝着更加宜居的方向改善,但外在环境的改变并没有带动内在制度和意识同步发展。在访谈过程中,一些社区人员反映“村改居”只是换了一个外壳,有了新的名称,但内部结构、体制、运作方式一切如故,并无丝毫差异,依然是农村社区的管理体制,规章制度、管理手段等一切如旧。

而农村社区固有的问题仍然有待改善,具体表现为:一是村“两委”班子成员的社区治理理念欠缺,服务理念和水平有限;二是地方中心主义明显,思想僵化保守,改变意识薄弱;三是社区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缺乏监管;四是群众监督制度不完善,无法调动积极性。

基层社会治理缺乏专业化人才。专业化人才队伍是社区治理体系的重要元素,也是将社区资产不断优化和扩大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社区治理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动机。目前翔安区也不断培养社区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在政策上、资金上都给予了支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居民比例和专业人才配比的比例来看,这支队伍的力量仍显薄弱。

针对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结合“村改居”社区的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依法规范管理,建立“政府统筹、各方协调推进”的社区治理模式。

一是政府统筹,改变单部门、单中心的全权责任制,转变为由一个或两个部门主导负责,多部门共同合作的治理模式。比如尝试以各个区级组织部门为平台,统筹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不同内容的治理提倡以一个部门为主,多部门为辅的工作模式。在社区治理过程中,环境治理方面可由建设部门、规划部门主导负责,基层民政部门、交通部门、环保部门、相关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合力共创的模式。多部门共创共治的局面需要从理念上打破单中心的治理模式,有时甚至要专门设立一个部门负责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增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是优化机构设置,提高行政效能。优化机构设置、工作流程,严格政绩管理,突出责任落实、确保权责一致。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强调数字化、信息化资源平台的搭建,让信息可以在各部门之间流通共享,避免重复工作。

三是依法规范政府行为。在治理过程中强调各部门的责权规范化、治理程序、工作机制有法可依,再引入横向竞争机制、赏罚分明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

强调社区参与,着重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在“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下,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他们扎根基层,最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想法,他们擅于挖掘资源、利用资源,并且拥有专业、时间、人员的保障,能够为社区服务体系的完善、服务水平的提升和服务内容的多样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社会组织的引入、培育、孵化需要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也需要政府、专业机构指导和提升。

转变思想观念,推动“村改居”社区的城市化进程。随着新型社区治理模式的逐步嵌入,打破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建立新型的社区治理模式刻不容缓。“村改居”社区首先应重视服务功能,以服务为主改变居民的思想观念,对社区产生认同感。其次,不同的社区根据自身实际和现有资产体系,罗列出社区的发展资产清单,将自身的优势和城市的建设发展有机融合,发展出具备优势资产效应的特色城市化之路。

减轻基层负担,建设专业化的基层工作队伍。首先,应从上而下改变行政理念,减轻社区的负担,社区一站式服务、网格化服务的覆盖面要扩大,社区的评估机制和评价体系要改革,改变社区工作人员疲于应对多重任务的尴尬局面,这样他们才有时间、精力提升专业水平,通过培训、学习、交流等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其次,要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在基层社区治理的渗透和影响,提高社区社会工作者的配比比例,不应仅仅满足于专业考试数量和级别的增加,而应真正让这些受过专业训练的社区社会工作者改变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用更专业的价值和方法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为社区治理水平的提升尽心尽力。

最后,专业岗位设置要合理。专业人才需要职业化的认同和定位,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保持工作的热情和持续投入。因此,制定出符合他们发展的职业岗位和待遇晋升机制才是关键,是留住专业人才并不断发挥他们专业实力的重要途径。

 

来源:中国社区报

标 签
福建省厦门市:把握“村改居”契机 解决棘手问题
责任编辑: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