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发生变化,社区居民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对街道社区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形势下,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富强路街道按照“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统筹兼顾”的原则,创新思路,形成了“一核、二点、三网、四民”的“1234”工作法。
抓核心、促引领,一核筑牢基层政权
富强路街道坚持以党建工作引领社会治理工作,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以社区党委为核心,完善居民自治,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拓展社区服务内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纵向建立社区党委-居民党支部-社区居民特色党支部-楼栋党小组联动体系,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横向区域位置较近的2-3家街镇党组织联合,融合大型企业、院校党组织共同组建区域集团党工委,形成区域集团党建共同体。通过区域集团党组织互联互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筑共建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强基础、重导向,两点征集汇聚民意
群众需求是工作的着力点。富强路街道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每年年底在全街道大范围征集居民意见建议诉求,仅2018年,通过入户走访、网络平台共发放居民需求调查问卷3366份,收集意见建议4937条;召开民情恳谈会17场,收集意见建议340条。将“三问”贯穿日常工作,将“三问”从指尖融汇到心间,条条渠道畅通,点滴汇聚民意,使街道社区工作方向更明、思路更清、措施更实。
“金点子”闪耀服务者的智慧。2019年初,富强路街道推出了征集干部职工“金点子”的活动,集中大家认可的点子和办法予以采纳,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共征集“金点子”建议291条,可采纳意见共6类109条,全部得到落实。如,在80岁老人高龄津贴的申领过程中,职工建议采取微信上传老人活动视频,极大方便了高龄群众;针对部分职工提出的上班居民在工作时间无法到社区办理业务的困难,采取预约、错时办理的方式。通过这两种渠道,让居民与社区更加融合、融洽,使更多居民愿意参与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中。
重体系、强服务,三网联动聚焦民生“末梢”
按照社区分布特点、人口数量,在尊重传统、便于服务的前提下,按照每400户左右设置一个网格。富强路街道的22928户居民,划分在58个网格,全部配备专职网格员。
建立“网格员+公安楼栋长+物业公司物管员+小红帽社区志愿者”的安全服务网。网格员严格落实小网格日巡察,大网格周巡察,固定每周入户日制度。实行社区日督查,街道月抽查,季度考核相结合。网格员准确登记网格民情日志,上传发现的问题,配合部门处理上传转办的事项,促进服务全程高效运行,保证每一个网格内各要素底账清、情况明。公安楼栋长、物管员配合处理社区事务,小红帽志愿者由退休热心老党员组成,编入社区网格,弥补网格员巡查空白,发现社区隐患问题,第一时间报告。
建立网格员手机e通终端+区级效能平台+部门亮灯限时办结+网格员实地查验反馈的居民事项解决闭环网。网格员在巡查社区网格时发现问题第一时间通过手机e通终端上传到青山区便民系统效能平台,由平台通过分发部门,亮灯限时部门办理回复,网格员实地查看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并反馈效能平台,实现全链条闭环式解决社区问题。2018年,富强路街道上报便民服务系统1510条,使用手机e通增减、更新住户信息87161条,极大地提升服务居民的效率。
建立“网格员+网格监管员+街道股室业务指导员+街道包片领导”的业务指导网。设立每名工作人员学习积分手册,实现每月有全员专题培训,每季度有考试考核,半年有档卡民情日记比拼,全年有技能大赛、知识抢答赛,使全体职工技能由“单一”向“全能”转变。先后出台了《富强路街道日常管理制度册》《富强路街道社工管理相关制度册》,涉及作风管理、请销假、社区网格员工作职责、入户走访等制度24项,制定了富强路街道领导干部包片社区(网格)管理办法,实现可定义、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问责,促进网格治理的效能化。
补短板、促提升,“四民”服务提升居民满意度
宜民居。对于老旧小区,富强路街道实施提升改造工作,一举改善小区破旧面貌,达到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节能环保、适宜人居的目的。对于成熟小区,街道通过物业联席会、业委会法人登记管理等工作,规范社区管理秩序,推进市场化物业呈良性发展态势。对于高档小区,街道社区探索建立智慧社区,通过手机APP提供给居民各类生活服务,包括智慧物业、社区O2O生活、身边商圈、社区活动、邻里互动等内容,实现社区提档升级。
保民安。实施健康工程,2018年社区健康教育大讲堂开展健康讲座30余次,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1800余份,使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提高到70%以上。实施平安工程,街道建立安全生产大网格监管实名制,充分发挥和调动网格员对各自辖区内的企业、商户、居民区开展日常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并在辖区安装高清监控,全方位覆盖辖区范围,确保紧急、突发事件能第一时间掌握。
解民需。严守民生底线,将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实施温馨家园项目,建设残疾人康复锻炼活动阵地,对于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设立解民需项目,推进专业化服务。先后实施“巧手添绿意·悦造新家园”“1平方米助力半失能老人”“邻里微学堂”“红旗椅”“社区达人集聚计划”“暖心服务台”“红细胞志愿服务”“共筑平安防火墙”等30多个项目,以及“爱心理发”点、邻里守望相助点、便民工具站、暖心茶水桶、免费充气点等服务,极大地满足了居民需求。满足群众办事需求,在社区投放政策宣传台历,业务流程办理折页,在公众号公开办事地点、流程、手续、电话等,方便群众办理业务。
助民乐。建设民乐阵地,通过新小区配建一批、区域单位争取一批、老旧小区改建一批、现有两室用房提升一批的思路,使居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社区活动。同时注重提升社区为老服务能力,配合青少年群体增加课外辅导、心理咨询、科普拓展等功能,真正地做到老少皆宜,服务家庭。实施民乐项目。富强路街道的皮影戏传承人名家进社区、古韵驿站传承文化经典、舞动富饶等项目,广受群众欢迎。培育民乐团队。大力培育群众文化带头人,富强路区域常年活跃15支文体队伍,带动上万名居民参与,每年举办30余场文艺、文化演出。
“1234”工作法的推进和实施,不仅提升了社区居民参与的意识与能力,提升了社区服务供给的能力,而且实现了党领导下的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注:摘自中国社会报(2019.7.23)